上海首建固定应急避难所---选址闵行文化公园1600多亩地下空间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政府和社会对突发重大灾害及战争可能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时临时安置人员的场所。从目前国内外应急避难场所来看,为防御自然灾害而设立固定的有一定安全生活设施的避难场所,当属日本。而在我国,也只有北京一地,2003年北京市政府在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平灾结合设施较完备的地震应急避难示范场所。
建应急避难所面临不少挑战,闵行区民防办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城市整体防空、防灾功能滞后于城市建设发展日益突出。具体来说,一是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与城市功能过度集中相伴而生的,是城市开阔空间的流失与城市公共设施安全风险的不断加大;二是大楼越来越高,建筑物间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建筑物倒塌所占地面积扩大,压埋厚度加大,对市民逃生构成极大威胁。此外,水、电、煤等居民生活设施的点和面越铺越大,由此引起的次生灾害的危险性也相应加大,同时道路交通越来越立体化,情况也更为复杂,城市的承受能力相对比较脆弱。
闵行区民防办相关负责人指出,该区拟建的应急避难所计划选址闵行文化公园,将依据远近兼顾、分级建设、平灾结合、均衡布局、安全易通、综合利用等原则进行。该负责人特别强调,过去战争通常在核武器袭击破坏范围之外,距市区50到200公里范围内规定人员疏散避难地域,现在信息化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敌人通常使用先进的常规兵器,精度高,涉及范围小,因此应急避难场所可以不再远离市区。
有关负责人透露,建成后将按照“五个一”的原则运行:有一个管理机构和管理规则,有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应急行动预案,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志愿者队伍,有一套明显的设置识别标志,有一种通信联络和警报预警的办法。
记者 冯兰蔺 通讯员 钱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