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查“郭美美”是否能为红十字会救赎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七级地震。而四面八方的中华儿女又站起来为受灾地区的兄弟同胞们献出爱心,捐助物资以及钱款。中国红十字会,这个本应让大家信任,发挥重大作用的组织,却在中国遇到了阻滞。起源是2011年“郭美美baby”在网络上炫富。
事隔两年,郭美美事件却还未冷却。当人们走在大街上遇到红十字会募捐时,都绕路而行。为什么都已两年的时间,红十字会还未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信赖呢?重新调查“郭美美”是否能为中国红十字会得到救赎呢?我觉得缺少制度性思考的单一事件调查,很难完全挽回陷入低潮的红十字会的信誉,唯有机制改革才是红十字会救赎的必由之路。
“四川芦山地震救灾中,郭美美事件仍然给我们带来负面影响。”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的一席话,反映了眼下红十字会的尴尬境地。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新闻发言人王永最近表示,他们将重新启动调查“郭美美事件”。
继前几天以“埋头苦干”回应舆论质疑之后,重启“郭美美事件”的调查,可以视作中国红十字会试图开展自我救赎的最新行动。不管这种行动最终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红十字会能够试图改变自身形象、重塑公信力,终究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在重启“郭美美事件”的调查之前,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郭美美事件”虽然是导致红十字会陷入信任危机的直接原因,但绝非根本的病灶。重启调查不是红十字会的救命稻草,充其量只能处理一笔历史遗留的呆账。
想起最近看到的两则报道:一个是,在芦山地震赈灾时,红十字会副会长赵白鸽与作家李承鹏的不期而遇,赵白鸽表示愿意与那些对红十字会“有成见”的意见领袖沟通;另一个是,受邀参加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的于建嵘先生,前几日对赵白鸽近期的表现表示认同,他感谢赵白鸽“顶着压力”为灾区捐助了两万元,认为红十字会今天的危机,不是个人造成的。
不过,无论是郭美美的无心,还是赵白鸽的有意,都改变不了的事实是:让红十字会陷入危机的,不只是一个郭美美;要为红十字会救赎,也不能仅靠赵白鸽。谁能拯救红十字会?在以往的诸多讨论中,其实早有结论还得靠红十字会本身,靠红十字会机制的变革。
重启“郭美美事件”调查,邀请公众同步参与,对于红十字会的重建公信力之路而言,只是一小步。红十字会更需要做的,是以此为契机,诚心诚意地审查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问题,以自我革命的勇气,推行制度层面的改革。毕竟,缺少制度性思考的单一事件调查,很难完全挽回陷入低潮的红十字会的信誉,唯有机制改革才是红十字会救赎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相较于即将重启调查的“郭美美事件”,公众更关心的是:社会监督能否成为固态的机制?善款善物集散公开透明是否能够常态化?红十字会与公众的对话和沟通能否平等化?只有做到这些,“郭美美事件”才可以避免重演;只有善款在阳光下运行,民众才能对爱心的输送和传递放心。
如果不是失序的气候已经形成,郭美美何至于成为导致红十字会公信力受重创的导火索?反思这种气候,并努力去改变造就此般气候的环境,才是红十字会从困境中寻求生机的正确之道。
正因如此,红十字会应该认真调查“郭美美”事件,更应该审查红十字会管理和运行的机制。调查不应该是缓和舆论的一次危机公关,而应该成为系统清理积弊、零起步重建公信力的起点。
如何做到透明化,公开必要信息,才能使得公众对其信任。不管是钱财,还是这次审理调查“郭美美”以及红十字会内部财务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