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韩哲一教育扶贫基金会十周年纪念
捐助查文红
查文红,一个与我同龄的人。我认识她是在2010年5月19日华东医院礼堂,上海韩哲一教育扶贫基金会成立大会上。
那天基金会成立,当时的市领导杨晓渡和丁薛祥亲临韩老医院的华东医院,为韩基金成立揭牌。会上,第一个受基金会捐助的是一个在安徽砀山支教的普通教师查文红。
我为查文红老师的真诚支教事迹所感动。她作为一个上海普陀区百货公司下属营业员,因从报纸上看到“希望小学”的消息,每月至少寄30元给安徽砀山曹庄乡的一对孤儿,供他们上学。退休后的她来到砀山,在魏庙小学义务任教。她的事迹在《人民日报》头版刊发。她是应邀进京出席教师节表彰大会,成为了中国唯一的一位不在学校编制、没有教师职称、不领分文报酬的“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我曾对查老师说,你真的很不容易,一般人很难做到。她对我说,基金会每年都捐助我,这使我很感动,是韩老的精神支持和鼓励了她,她希望以后把给她的钱捐给更需要的支教人。
从那次成立大会到今年5月19日,基金会走过了整整十个年头。由于今年的疫情,十周年的纪念会、也延期召开了。但这十年,韩基金为教育扶贫所做出的开拓性贡献和事迹,特别是与上海师范大学边区支教团十年的合作,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我作为基金会的成员,基金会的法律顾问,由衷的祝基金会在下一个十年为教育扶贫做更多贡献。
署明计划
一个助力扶贫教育的项目,能坚持十年不变,这就是上海韩哲一教育扶贫基金会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合作项目。这个项目的名称就是以韩老夫人的名字李署明的“署明”命名的,这也是韩老的遗愿之一。
我们先从一组数据来看,署明计划的成绩:十年来基金会向上师大提供了三百零五万元资金,帮助了一千五百名大学生积极参加了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为八十一名(是一批)赴广西百色地区开展支教的研究生志愿者,以及四十九名(七批)赴甘肃玉门地区开展支教的研究生志愿者提供了生活保障。
我曾与这些大学生,研究生以及上师大的教师、领导交流过,原上师大校办副主任刘芳就是其中之一。从她(他)们每次汇报会以及交流发言中都能体会到对贫困地区学生的热爱、同情、支持和帮助。确实,她们非常需要我们上海有关基金会在这方面的支援,包括经济上、师资上以及教育器材上等多方面的扶持。
通过“曙明计划”十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研究生走出校门,踏上社会,绝大部分华师大的学生走上了教师的岗位。同时,又有一批又一批的研究生接过支教的接力棒,不畏艰苦,源源不断地为山区的孩子们送去知识和温暖。“开启光明,播撒爱心,点燃梦想,托起希望”,这十六个字就是韩老夫妇生前对教育扶贫的最大心愿。
缘分
作为韩哲一教育扶贫基金会的法律顾问,能为基金会工作,能为教育扶贫事业服务也是我莫大的荣幸。
说起韩老,我与他还真有一段渊源。
那是1980年5月,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当时的福州路、河南中路口市政府大礼堂召开。我作为黄浦区从事基层科普的一员,被广东街道选为正式代表参加会议。记得当年三十五岁以下的代表只有二十四名,我是其中之一。在这些代表中,从事科普的代表还有黄宗英、叶永烈等,当时的科协主席是同济大学校长、我国著名的桥梁工程与力学专家李国豪,包括苏步青、谈家桢等著名科学家都参加了这次代表大会。
第一次市科协大会是在1958年召开的,由当时的陈毅市长主持。而第二次也就是我参加的这一次,由时任市委书记、副市长的韩哲一主持,在这一次会议上,我有幸目睹韩老的风采。在大会上,他代表市委和市政府作了重要的讲话。谁也没有预料三十年后的也是5月我又成为韩老基金会的法律顾问,有幸为韩老的基金会服务,这就是缘分。在与基金会十周年的合作中,我与韩老的家人特别是韩老的长子,韩哲一基金会的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韩烽火以及韩老其他亲属的合作和相处也非常融洽。我们也将共同为基金会下一个十年再创荣耀而努力。
2010年5月,基金会成立。理事会由刚从任期下来的市教委党委书记王荣华,副市长庄晓天,以及市警备区、市武警领导组成。我在这套班子里,属于小字辈。基金会的股东阵容强大,涵盖了当年上海工业的四大巨头:即上汽集团、江南造船厂、宝钢集团,上海石化等单位组成,他们各支持五十万元,另有韩老将自己的积蓄51万元,共合资251万资本金作为基金会的发起资金。韩老的亲朋好友纷纷捐助使韩基金一经成立便能捐助像查文红老师那样的扶贫教师。
与韩老三十年后的邂逅,促成了我与韩基金十年的合作。继往开来,后十年,韩老与曙明计划的精神,一定会鼓励我们再创辉煌。
志愿者
说起上海韩哲一扶贫基金会,理事会、监事会、理事、法律顾问等都有一个圣神又平凡的称号:志愿者。因为我们这群人在基金会都没有工资,也不领取报酬,出工又出力。
先说韩老本人,他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51万元创办这个基金会。韩老(1914-2011)山东禹城人。曾担任上海市委书记,副市长,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等。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其本身就是基金会的一块金字招牌,也是对韩老这位基金会的第一位志愿者一生最大的褒奖。
杨晓渡同志曾一直担任基金会的名誉理事长,也是志愿者中现级别最高的,他虽然是中央领导人之一,但在基金会就是一位光荣的志愿者。他不仅从基金会成立至今一直关心并参与基金会的活动,而且还带头捐款做到身体力行。
理事会的第一届、第二届理事都是有名望,有影响力的志愿者,如副理事长王荣华原来任市教委党委书记,副理事长戴长友,也是原市委常委兼警备区政委,社会学家邓志伟等都是志愿者中的一员。还有监事会的监事长庄晓天,也曾担任过上海市副市长。其他理事还有来自港澳地区的方鸿飞等也都是来自教育、医疗、法律等各界的“志愿者”。他们不为报酬,不计时间为基金会的运作和宣传添砖加瓦。在新一届理事会中,增换了一批年富力强的志愿者如吴怀龙等。只要基金会需要,只要教育扶贫事业需要,所有志愿者都会全力以赴。
说起基金会人数最多,贡献也最大的志愿者,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便是韩老的家人和亲友,他们每个人都是基金会的捐助者和教育扶贫工作的亲历者。有一组捐赠者的数字是做好的说明:韩老家属、韩老捐赠360,000元,韩老子女共捐赠:144,000元,韩老第三年代捐赠910,212元,第四代捐赠1,110元。另一部分就是上海师范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特别是一批批的研究生、本科生去甘肃玉门、广西百色山区、给贫苦山区的孩子们带去知识和欢乐,使他们茁壮成长。而且一坚持就是十年。
在韩哲一教育扶贫基金会十周年的纪念活动中,其实最需要感谢的就是这样一大批志愿者,是他们活动在第一线,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的知识不再“贫瘠”,默默地实践着韩老教育扶贫的历史使命。
奉献
在纪念韩老 及基金会十周年的时候,我整理了基金会活动的照片和基金会公众号上的文章和图片,其中周恩来总理1964年10月11日星期五的一张台历深深的吸引了我。“20:00约韩哲一、苏毅然谈话”。总理日理万机,那么晚还约韩老等谈话,自然是很重要的事。同时也说明韩老在当时也是重要人物之一,这是不言而喻的。
我的公众号纪念韩基金系列的第一篇文章是写支教模范查文红的事迹,美国的杨桂娣老师在回复中说道:“感人的故事,这些支教人员值得称赞。如今还有不少贫困地区的农村需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帮助。”;在西班牙的汪女士表示,所有的支教老师都值得赞扬;在加拿大的诗人曹珊女士在每次看完基金会的介绍后,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在哈尔滨的徐卫平先生和上海东方电视台导演李树民先生等纷纷转将这些文章发在他们自己的朋友圈,让韩老教育扶贫和曙明计划的精神更广泛的传播。还有不少读者问我,查文红老师现在怎么样了?我很早就关注她了,她的事迹很感动人。我回复道:査老师前段时间身体出了些状况,韩老和他的基金会帮助安排华东医院的医生治疗,还专门落实了治疗的经费,现在很好,可以让大家放心。基金会秘书长韩老的长子韩烽火先生也专门打电话给我,公众号和纪念韩老的文章在韩老的亲朋好友中也引起了链锁反响,希冀韩老的这种奉献精神发扬光大。
的确,在纪念韩老和基金会成立十周年的活动中,我们看到了韩老像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一样,都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犹如周总理胸前的纪念章:“为人民服务”五个闪光大字一样,在关心贫困地区孩子在教育扶贫的具体实践中得到了诠释。
这是我在纪念韩老以及基金会成立十周年的最后一篇文章。本文开始提到的周恩来总理的1964年10月16日的台历。细心的人都会发现,上面除了20:00约韩哲一等人谈话外,其中17:00中央接见“东方红”演员一行字,就是在这个时刻,周总理宣布了一件振奋人心的消息:“我们国家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