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记事---我眼中的年轻律师(之三)
发布时间:2024-04-23 访问:262
我和我们所在浦东开发开放伊始,不仅第一个加入浦东的律所序列,而且也是将所设立在浦东的律师事务所。
上海市律和理律师事务所(原名高桥律师事务所),一个在外高桥保税区内商务楼以及高桥大同路办公的浦东所在招兵买马时,不仅招聘居住浦西的律师,而且优先招聘居住在浦东的律师。记得一九九四年以后的几年中,像卓德勇,陈太贵,解荣春,罗建荣,王玉君,陈惠琳,卢建五等都是那个时期招聘的。其中卓德勇和陈太贵己在转制合伙所时,成为现在的合伙人之一。
记得当年我与卓德勇律师办的浙江嘉兴粮食局与奥大利亚大麦供应商的大麦质量纠纷,我把这个案子的主要爭议焦点以及我们代理方的诉求告诉卓律师,那年刚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不久,在上海宝钢宝冶党委秘书岗位工作的卓律师,对案件的调查和处理非常到位,每一个小细节都能抓住。我们从多个方案中选择了这批大麦产地着手,委托澳洲当地的律师进行这方面的调查,几经周折在确定这批大麦产地系西奥而非供货商所称的质量很高的南奥大麦时,诉讼基本上就赢了。通过这起案件的办理,我对年轻律师的印象越来越好,只要在办案中一丝不苟,会动脑筋全身心投入,没有办不了的事情。
当年差不多与卓德勇一起进所的还有解荣春律师,他是工作以后学的法律,考出律师资格,被招聘成律师的。我对他的感觉是,办事认真,法律基础理论扎实,肯干。在我带他入住外高桥保税区之后,无论是在保税区商务楼办公,还是在外高桥新发展公司(二开发)值班,对客户提供了优质的窗口法律咨询和服务,受到顾问单位新发展公司和国外客户的一致好评。
经常有人问我,当年我们又是怎样对这批既有法律专业知识,又取得律师执业资格,最主要还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年轻律师是怎样培养和要求的?
当时,我们从接案接待表格的填写开始,要求他们将当事人的自然情况以及前来聘请律师的诉求写的清清清清,其次,接待律师如何解答以及风险提示也要记录清晰。与此同时,还要约定收费情况,最后还要由接待律师与当事人签字。我们觉的这样的规定,使事后律师与当事人之间可能产生的纠纷和矛盾,有了客观上的参考依据,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扯皮。同时,这也是本案归档时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办案中的工作记录,这对年轻律师来说,也是很容易遗漏的工作,我们常对他们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养成好习惯不容易。如今习惯延续到现在,团队律师都会在微信群里,将自己今天开庭,接电话,接待当事人等记录都记载下来发在工作群里。
对每一个案子的总结报告也是如此,当年做的比较好的也是解荣春律师。在外高桥保税区商务楼和外高桥新发展公司值班,都有工作记载,而且所参与的每个案子的结案报告都是做的最详细最好的。既使以后退休不办案了,这些文字记载,都能折射你这一辈子做律师的经历。
不知不觉,周末记事写我与年轻律师的经历已经第三期了,在我印象中还有比较深刻的是几位去日本的女律师和在我们所里实习的实习生和年轻的法律爱好者。他们对律所的贡献和律师工作的热情,一直打动着我,让我们在接下来的记事中再聊。(待续)
当前评论数:0条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