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论述---陈邦理律师著《调解心理初探》
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1986年9月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如何正确认识纠纷当事人的各种心理问题,介绍了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来进行心理分析,提出了如何运用科学的调解武器——心理调解的方法来进行调解活动。本书还阐述了调解人员本身所必需具备的心理品质。最后,叙述了个性,意志等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在人民调解工作中的表现。
本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编着重从调解工作的角度来看心理学在这方面的反映。第二编侧重于民间纠纷和纠纷当事人之间的心理过程、心理特征的角度,探索正确调解民间纠纷的途径。
本书共分八讲。第一讲首先对一老一少两对夫妻的矛盾做一比较,并且介绍了“乌龟纠纷”、“写绝命书的姑娘”并实例,说明了不同的心理活动所产生的不同后果,从而使心理现象成为调解民间纠纷的向导。
第二讲,主要介绍调解过程中的心理分析方法。讲述了一位老调解者观察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使一起家庭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还列举了几件激化纠纷的实例,对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凶杀案件,作了分析和心理上的研究。
心理调解室人民调解工作的一种特殊形式。在第三讲里,从理论上实践上说明心理调解的重要性。在这一讲里还介绍了心理调解的一些方法。
在第四讲,列举了一起夫妻纠纷的调解实例,说明调解人员应具备的六项心理品质。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在民间调解工作中常用的调解方法。在第五讲里,着重介绍一起恋爱纠纷的调解过程,说明在民间纠纷当事人中存在的个性差异。这一讲,对心理学中的“气质”和“脾气”作了较深入的阐述,使调解人员对四种不同的气质类型有所了解。
“性格类型与调解疏导”是本书第六讲所介绍的内容。在这一讲里,介绍了性格的心理特征。通过一个恋爱纠纷当事者与调解主任的通信对话,反映出对不同性格的人,要采取不同的疏导方法。
女调解主任小林,调解一件打架伤害纠纷,她是怎样使当事人的激情得到缓和,心理得以平衡的呢?这就是第七讲所要告诉你的。在这一讲里,还介绍了激情的几种表现形式和预防方法。
第八讲,主要从“意志”这个角度,来看如何完成调解的任务,实现调解的目标。在这一讲里,还列举说明了一些实际事例,加深对“意志”这个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的理解,从而促进调解人员完成调解目标的自觉性。
本文所选事例、案例,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实事,其中绝大部分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作者曾经是上海市黄浦区的一位基层调解主任,是1981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一次人民调解工作会议的代表,1986年底,又参加了司法部和中国法学会举办的全国首次人民调解理论讨论会。现通过自学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是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上海人才研究会会员。本书是作者将人民调解与心理学结合起来的一个尝试,对用心理学指导人员调解工作、以及对心理学在人民调解领域的开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自序:
1984年春的一天,来自姑苏城里两位街道的调解工作者,要我谈谈在人民调解工作中怎样用心理学知识来指导调解工作的,又是怎样用心理学知识来分析纠纷,调解纠纷的。我结合自己担任调解主任,调解民事纠纷的一些体会,作了这方面探索性的发言。苏州客人和同行们非常高兴,他们希望早日看到这方面的文字材料。许多地区的人民调解工作者,也向我表示了同样的要求。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鞭策和鼓励。在这以前,《新民晚报》曾发表了一则消息,说我准备写有关人民调解的心理学著作。舆论的压力,调解工作者的殷切希望和支持,坚定了我写好《调解心理初探》的信心。
但心理学本身还很年轻,调解心理学这一课题,更是无人问津,要写困难是很大的。
我查阅了自己所能看到的中外心理学著作和杂志,自学了心理学这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我觉得,目前一下子要写《调解心理学》这样的著作时机尚不成熟,只能对人民调解工作中的心理学问题,作一初步的探索,以引起理论界、司法界以及实际工作部门的重视,开拓、完善这一理论体系。所以,我边学边写,将自己的工作经历、感受,结合心理学知识把它反映出来,并又回到实际工作中去,用它来实验,逐步完善自己的观点。
当然,我对心理学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开始,我想得很多。譬如,心理学能为全国四百七十万人民调解员所接受吗?这些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民间纠纷中能用得上心理学吗?一些颇有成就的调解主任、司法助理员告诉我,他们需要心理学!掌握了心理学这门科学,调解工作就能事半功倍,如鱼得水,对于纠纷的发生、变化和调解也就能看的更加透彻,处理得更加妥帖。他们的话语,对我来说,是一个心理上的鞭策和安慰,同时又是对我继续创作是一个有力的鼓舞。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写这本小册子的原因所在。
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体会,谈谈心理学与人民调解工作的关系,谈谈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内容,把它作为本书的序言的一部分。
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因此,它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复杂纷繁的民事争端,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心理问题。这样,在民间纠纷的调解过程中,就有可能运用心理学知识,来为调解处理人民内部这些形形色色的纠纷服务,使我国传统的民间调解——人民调解更显其特色,更富有科学性。
心理学,以其特有的研究方法与人民调解工作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说心理学古老,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早就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心理观察、心理分析、心理解决的办法,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感情问题。战国策中《触詟说赵太后》一则,就是运用心理学的典范之一。
战国惠文后求救于齐国,以解泰国急攻之燃眉,但齐国要以赵太后(惠文后)少子长安君为人质方肯出兵。大臣们强谏,但赵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这时,有一个叫触詟的老臣慢慢地走了过来,他先与赵太后拉家常,等赵太后心情好些了,才慢慢地转入正题,道出爱子(长安君)之长远与眼前的区别,晓以大义,遂促使赵太后醒悟,争取到齐国的出兵。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掌握赵太后的心理变化、心理矛盾,然后对症下药,这就是触詟的取胜之道。触詟说赵太后,是做人的思想工作,调解民间纠纷也是做人的思想工作,这两者不正是有共同之处并为心理学所要求吗?
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疏导,其目的是为了打动对方的心灵,消除被调解人的心理障碍。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就是心理疏导的结晶。
我们说,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才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可以说它还处于一个童年的时代。把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引入到心理学中,才使心理学从哲学的怀抱中脱离出来,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科学体系。
社会的需要,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因,任何科学如果不能为社会解决实际问题,那它就会停滞不前。心理学的发展告诉了人们,在二十一世纪,心理学将成为各门学科的向导,它将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我们现在看到的社会心理学、婚恋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军事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等。就是按不同年龄阶层划分,还有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等。心理学涉及到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娱乐、工作、学习活动中,已经处处可见到心理学的反映、影响和作用。譬如,我国著名跳高运动员在洛杉矶奥运会上的失利,究其原因,主要不在技术和能力上,而在于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因素上,缺乏必要的心理训练。又譬如,我国足球运动水平长期上不去,特别是在遇到重大比赛的时候,更是缺乏心理上的稳定性。因此,人们日益认识到心理学对各项事业是至关重要的。生活除要心理学,体育运动需要心理学,人们调解工作更是需要心理学。心理学的广泛运用,反过来,又促进了心理学这门学科自身的发展和普及。
人民调解与心理学的关系式非常密切的,这一点已经是毫无疑问的了。人民调解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许多行之有效的调解方法,都包含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譬如,调解时做疏导教育工作,要“对症下药”,说明教育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等等。所有这些都包含了心理学的知识。如果我们用心理学的眼光来看,那么这些方法就是说对不同个性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调解。这里所谓的“个性”,就是心理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心理学告诉我们,个性包括了人的个性,意识倾向性,还包括了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等等。这些重要内容对人民调解工作来说,都是十分有用的。还有,我们可以运用心理学知识,来管理调解委员会,用它来解决调解委员会在“组织建设、业务建设、思想建设”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我们不少调解工作者不禁要问,学心理学难不难?我们文化水准、业务能力普遍较低,又能不能掌握和运用?人民调解的实践已作了明确的回答:能!在以后各讲里,我们将介绍一些老、中、青的调解工作者,他(她)们是怎样运用心理学知识来进行调解,来做人的疏导工作的。只要我们结合调解干部的业务培训,业务学习,掌握一些心理的基本知识和要求,这样就能变原来不自觉地运用为自觉运用。这样,就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就能在调解过程中发挥心理学知识的作用。不仅如此,而且还会大大地丰富调解心理学的内容。只要我们有一个良好的开始,并一起为之而努力,心理学这门边缘学科在人民调解实践中,一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必将逐步形成自己的体系——调解心理学。展望未来,前途无量。
在我编写这本小册子的时候,司法部人民调解司的姜汉月同志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解决了我的许多资料问题,人民调解司的其他领导和同志也用实际行动鼓励和支持了我。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的蒋凤阁同志,对本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谨表示谢意!
由于我在心理学、法学等诸方面的水平有限,且对调解工作中心理学问题的研究又是一个尝试,因此恳切希望读者对本书的错误和缺点提出批评和指正。
作者
1986年9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