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您有任何法律上的疑惑或对我们的服务有何意见及建议,请在此留言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陈邦理律师网 > 法律视点 > 综合>信息正文

慈善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0-09-15 访问:1574

 

   中国的慈善事业从业人员只有二、三万人。而美国有900万人,这是两国慈善事业的差距之一。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么巨大的落差?如果中国也要赶上美国慈善业发展水平,又从哪里开始?如赶上了又有哪些益处?

    应该说,慈善事业是政府管理国家、帮困救济的一个补充,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据统计,上海目前有108家慈善基金会,有数百亿资金的积累,每年帮助受困人群数以万计。因此慈善对稳定社会,辅助共济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但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慈善事业差距在哪里?仍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改进的?如何改进?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一方面是在意识上的改进和提高,另一方面则是政府要提高工作效率。昨晚看了CCTV“面对面”节目,这次访谈节目的嘉宾是“壹基金”创始人李连杰。让我记忆最深刻、最触动的地方是该基金会所有的项目支出至今没有等到税务局的发票,至今没有自己的银行账号,基金会的运行可以说是在等待中慢慢推进的

    这也使我想到我所联系的基金会在成立的过程中有时连一张发票都要很费劲才能获得,而那些即便是事项很完备,领导也足够重视的基金会,也是如此,其他的可想而知。

    因此,慈善基金会的运行体制和社会定位如果没有规章制度和法规的制约,将显得非常危险和不稳定。

    慈善事业是一件看上去很美丽但做起来异常费劲的事情,成熟的配套法律和完善的操作机制建立是非常必要的。在我看来,真正能为我国国情所接受,是从意识上提高慈善事业在社会产业中的地位,使社会各阶层都认识到慈善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并积极投身于这些事业中来。

再者慈善事业的推进还在于将其制度化,法律化。如果能有这么一部法律法规能对这些自发于民间,并且是对公共事业有所补充的慈善活动加以明细的规定,诸如怎么确定权利义务和活动范围,违背法律和慈善精神的处罚会将是如何?像这些最基本的事情能够被解决,那么,我相信我国的慈善事业就会发展的很快,内部的环境也将大大改善。

有时候想想,我们的国家曾经那么多灾多难,自进入2008年后,举国范围的天灾人更是祸接踵而至。水灾,旱灾,地震给我们社会风险抵御系统带来严重的冲击,仅靠这国家和社会风险抵御系统进行赈灾和补助已经远远不够。如果能多一些慈善,那么,国家也不要每次都搞“突击的募捐”。这样,慈善就可以成为“社会的蓄水池”,当猝不及防的风险来临之时就可以保证社会的安全和顺利度过灾祸。如果按我们这个国家的人口和地域来看,能发展到像美国这种具有900万从事慈善人口的规模,甚至更多的话,慈善事业的壮大不就又能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吗?这本身又将是一桩善举.

体制的改革、观念的转变,一定会引来慈善事业发展的美好明天。

当前评论数:0条   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评 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